1.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,这个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“真实世界” 的非结构化的问题,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,被称为驱动问题(driving question)。
2.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,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。
3.教师、学生、社区成员参加协作性的活动,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,与专家解决问题时所处的社会情境类似,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。
4.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,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。
5.学生要创制出一套能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(products)。这些又称制品(artifacts),是课堂学习的成果,是可以公开分享的。
1. 建立学习小组
在整个活动开始之前,学生首先要组建一个学习小组,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索。每位学生应该进行自我介绍,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和学习氛围。
2.提出问题
在这个环节中,老师应该在以往学习的知识基础上提出一个较为复杂的驱动问题。这个问题要尽量与“真实世界”贴近,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。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,学生和老师要达成一致的理解和认识。
3.活动实施
小组的成员集合在一起,就他们所要学习的新东西进行研究讨论。交流他们对新问题的认识和看法,对信息的来源、途径、方法等进行沟通。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,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其他小组成员的信息,彼此之间取长补短,共同协作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,促成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和研究。教师只作为小组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,而不是知识的教授者。
4.成果汇报
各小组在学习活动结束后,利用不同的形式来报告自己的最后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,比如口头汇报、图表汇报、角色表演等。由此来强调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目标, 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以及问题背后的关系和机制。
5.过程反思
为了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,结束后要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、对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。分析问题背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、思考这个问题与之前遇到的问题有无共同点,以此来锻炼概括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。